全國加盟熱線:13820677272
咨詢熱線:400-669-2961
范迪安:千篇一律的美,不叫美
12月11日晚,范迪安院長在中國宋慶齡基金會“未來講堂”暨“名師公益講堂”中講述了藝術的魅力,特別是美術在當代社會的影響。
他告訴孩子們,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美則國美。少年兒童的素質能力關系到國家的競爭力,少年兒童的美學素養關系到社會的文明程度和國家形象。因此,美育要從娃娃抓起,宜早不宜遲。
美育是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是對學生的思想素質、人文修養、審美能力、精神境界的全面培養,是學生全面發展不可缺少的必修課和“營養基”,肩負著培養擔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任的一代新人的重要使命。
范迪安院長對孩子們說,好的藝術對孩子的認知、情緒、生理、社交發展有著巨大影響。通過欣賞古今中外優秀藝術作品,感受天地、山川、草木和生活;通過書法、繪畫、工藝等動手實踐,把少年兒童引入關于美的感受、美的想象、美的表現、美的創造的境界之中,從而增強審美修養,培育美好心靈。
面對現場的老師和家長們,范迪安院長強調,美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孩子的審美意識,為的是讓孩子的想象自由飛翔,引導孩子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熱愛自己身邊的世界,并能夠從中發現美、感受美、表現美。
作為老師和家長,不應隨意限制孩子繪畫的、造型的自由,要保護孩子藝術表達的個性和無羈暢想的天性,在教學上應該因勢利導,順其自然,重在啟發,不要拔苗助長,急功近利,尤其要防止少兒美術的“大人樣”,不要讓功利壓折孩子稚嫩的翅膀,讓美育失去初心。美育要打開思路,以開闊的視野探尋嚴謹、科學、有效、系統的方式和方法,讓少年兒童在美術的世界里放飛心靈。
問:如果給您一次穿越的機會,您最想與哪個時代的,哪一位藝術家,面對面地去批評一下他的作品?
范:在我這個專業領域里,其實經常是與古對話的,如果說穿越,不要穿越太遠嘛,就穿越個300年吧,如果能與石濤進行一次對話,大畫家石濤。
石濤(1642年-1708年),清初畫家,原姓朱,名若極,廣西桂林人,祖籍安徽鳳陽,小字阿長,別號很多,如大滌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法號有元濟、原濟等。南明元宗朱亨嘉之子,與弘仁、髡殘、朱耷合稱“清初四僧”。石濤是中國繪畫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既是繪畫實踐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藝術理論家。
范:他提出繪畫應該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這樣一個像生命的成長過程。他好像有點先知先覺,他預示著現代社會里我們可以看到了藝術作品的發展。如果我和石濤對話,我們一起來預測600年后,也就是再過300年以后的未來,也許這很有意思。
“看待一幅藝術作品,重要的是自己的感受。前兩年我在梵高最后生活的地方住了兩天,就一個人在那里走訪。走的過程中我發現熟悉的梵高畫中的景象就在那里。那片麥田還在那里種著,梵高當年畫的那些烏鴉還在飛,這就是穿越。你感覺到在這里你看到了你和梵高同一個視覺、視點看到的同一片麥田和天空。在這個意義上這是一種享受,也是一種震撼,大概審美就給人一種享受加震撼的混合?!?/p>
問:怎樣看待千篇一律的美?
范:千篇一律就不叫美,現在出現的千篇一律的追求,甚至一種風靡,肯定是一種誤區。隨著我們社會文化寬容度的增加,隨著人們在美的觀念上更加個性化。我想我們這個社會就越來越能夠容忍或者說承認各種存在,彼此的欣賞是審美很重要的出發點。
問:怎樣看待一些“不按套路出牌”的作品?
范:當我們面對藝術的大千世界,困惑總是多于欣然接受,這是毫無疑問的。一個是我們可能自身的整個藝術知識還不夠完全支撐。第二個的確是有一些被稱作藝術家的人,可能沒有真正的從事藝術的研究。他一味地宣泄自己的情緒,認為是功到渠成了。但實際上,藝術的創作是要經過磨練的。當然另一方面,也需要所有的觀賞者去多做一些了解。
“我還想說,為什么我一開始講大家不要盯著手機屏幕看,因為手機屏幕的看畫只是看個大概。藝術品一定要去看原作,看原作才能近看、遠看、宏觀的看、微觀的看,尤其是安安靜靜地往里面看。這樣你就能夠對這個畫,這個作品有更多的認識。如果是雕塑的話,你還可以圍著他看,所以貼近原作是非常重要的?!?/p>
我們民族,經過了“站起來、富起來”,現在進入“強起來”,下一步要“美起來”。美字當頭的這支隊伍多盡力,這是一種機遇。
這些年來隨著美育的關注度提高,許多家長把孩子的美育作為成長教育中一個重要部分,但又因一些錯誤的觀念和信息的缺失導致孩子在美育學習道路上走了不少彎路,在這里,金藝繪教育想跟各位家長說:
『兒童的成長遵循著自身獨特的發展規律,美育的選擇與否取決于孩子的興趣和家長的引導。美育的本質,是積蓄能量的過程,多方面的知識積累,多樣化的表達方式,多角度的審美視角,最終發掘出小朋友的潛力』